现在零售业很多企业做的不景气,钱难赚,和零售甲方打交道,这几年启动一个项目真的太难了。对于线下零售,也有很多药方,马云提出的线上线下新零售,声音很大,但我见识短,还真的是没看到让我眼前一亮的案例。在混沌大学课程中听了叶国富的演讲,叶总的理念是把产品做到极至,对于企业而言最重要的就是产品,感触很深。


名创优品有很多自己设计和主导的商品,有很大的空间来掌握产品,但是对于现在的很多超市,要怎么办呢,他们的产品是什么?


听完了课程之后,去了一家超市闲逛,商品一件挨着一件,很丰富。有些商品折扣很高,很便宜。可是,我依然在想这个地方我不会常来。因为它只是卖货的场所,因为需要购物才会去,没有购物需求就不会去。如果它在三四线城市或许还有市场,一二线城市很难得到消费者的认同了,而我进入这家店的时间,真的是顾客比员工还少。


没有体验感,这个超市的角色是零售商,存在只为买货,它的商品是洗发水、是锅碗瓢盆、是水果蔬菜,他的目的是把这些商品销售出去。但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,可以买到这些商品的渠道越来越多,何必选你呢。论便捷,线上有天猫京东,线下有便利店;论品牌,各个品类都有了独立的品牌门店,化妆品有唐三彩之类、卖菜也有钱大妈一样的品牌。


所以我想,超市是否可以转变自己的思路,也要产品化经营,但一个超市的产品不是其中的洗发水酱油,而是这些商品+货架+购物车+椅子+吧台+装修+音乐等等所有的一切,是一个产品。把所有这些融为一体,做到极致,红酒的价值不止是卖,好看的货架+红酒,就是好的装饰品,对于顾客就是享受。水果的价值也不止是卖,将他放到好的环境中,配合好的音乐好闻的果香,再有吧台和椅子,就是休闲处。


如同百货现在不如购物中心,因为百货目的性太强,只为销售。超市也是一样,目的性太强,只为销售。这么强的目的性,现在是资源极大丰富的时代,可以实现目的的渠道很多,设置过强的目的性,就限制了流量入口。


而休闲娱乐的需求却是不断提升的。体验,我们都在找各种各样的体验,哪里有体验感,就会去哪里。去迪斯尼因为有体验感,去星巴克有体验感,去宜家也有体验感,而迪斯尼、星巴克、宜家都是在把自己的整体当着一个产品来打造,把自己的空间打造成独一无二产品,从进入变开始了体验。很多人去宜家空手出来,星巴克里也坐着很多不喝咖啡的,但这都没有影响这两家企业的销售,大量的人在体验中产生了对两家公司的认同,这认同过程中也自然产生了大量的消费。


现在去超市,必须有清单计划几百块的时候才会去,少量的购物计划或者没有计划,是不会走进去的,超市无法满足人闲逛的需求。什么时候在我无聊想出去逛逛,超市也可以成为其中的一个选择,去一家超市如同体验一款产品,那我相信或许在其中我也会有些消费,而像我这样的人也不止一个。


很多超市为了改变现状也在做各种各样的尝试,尤其很多企业在做精准营销,但作为消费者而言,并不看好超市的精准营销,甚至有些反感。


何必非要让我们买更多的东西,东西买的全真的就能增加我的满意度?以现在的方便程度,就算某一次我漏掉了一两件商品,既不影响我的生活,也可以最快的时间补上去。如果我对你们店铺很认可,即使再补,我也会再次光顾。甚至再次光顾的时候,我还可能会再买一些。


对于线下来说,精准营销没什么用,因为线下的很多消费都是临时起义的无规律的,大量的消费是自己不是很需要的,而这些又是无法预测的。如果企业将重心放在规律性消费上,而不重视体验设计,或许是因小而失大了。


总的来说,现在很多零售企业都在顾客身上花大力气,要分析用户数据要运营会员。是不是可以换个思路,把最大的力气放到自己的产品上,把自己的产品做到极致,产生体验感。互联网公司,分析大量的用户数据,最终目的很多是反馈到产品之中,不断完善产品。对于零售企业,也是要研究消费者,研究各个模块的数据,将这些数据和分析结果作用于产品上,让门店给顾客带来更好的体验,是不是更好一些。